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宗教新闻 > 文章内容

公益慈善事业中的宗教角色

作者: admin 来源: 未知 时间: 2014-07-10 阅读: 次

   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及至现代社会,公益慈善更是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热门话题。

    517-18日,以“爱心善行——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公益慈善”为主题的2014灵山公益慈善促进大会在江苏无锡灵山召开。怀揣着对公益慈善的诚挚之心,承载着人们对世界和平发展的美好希冀,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界人士约400余人参加了这次大会。其中包括15个友好国家的政要,联合国有关驻华机构的代表,以及公益慈善组织、企业、政府代表等。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会长王作安、副会长兼秘书长蒋坚永出席了大会,并分别致辞。

    大会共有“公益非洲”、“公益妇女”、“公益广告”、“公益关怀”四个分会。值得关注的是,“公益关怀”分会主要交流和研讨的是宗教公益慈善事业,由中国灵山公益慈善促进会、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佛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宗教界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已经取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瞩目和认同,体现出宗教公益慈善在整体公益慈善事业中的重要角色。来自中国大陆及香港、澳门、台湾,以及美国、意大利、韩国等地的70余位宗教公益慈善事业的实践者与研究者出席了这一分会。与会代表围绕“宗教的公益关怀”这一主题,研讨宗教公益事业的理念、历史和现状,交流分享世界各国和不同地区宗教公益慈善事业的经验,总结当代宗教公益慈善事业的专业化发展趋势,阐扬宗教公益慈善的社会意义,展望宗教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方向。 

担当责任:宗教公益慈善的社会角色

    当前我国公益慈善事业蓬勃发展、成绩斐然,但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各方面都期待更多公益慈善组织的参与和更多公益慈善资源的投入。

    目前,我国有宗教团体近5500个,宗教活动场所13.9万处,教职人员36万余人,信教群众数以亿计,是现代公益慈善事业的重要力量。因而,支持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对推动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时,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具有独特的优势,主要表现为具有深刻的信仰基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较高的社会公信度。王作安在致辞中,道明了宗教公益慈善的重要作用和特殊价值。一是宗教公益慈善具有宗教信仰支撑和内在精神动力,是宗教界践行信仰、体现价值的重要途径,“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一般慈善组织难以做到的他们能做到,一般慈善组织难以坚持的他们能坚持,因而具有较强的自觉性和可持续性。二是宗教公益慈善不仅仅满足受助者的物质需要,而且满足受助者的精神需求,注重传递爱心、温暖人心,注重提升人的道德境界、培育良好文明风尚,能够产生良好的社会溢出效益,从而使得物质慈善与精神慈善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三是宗教公益慈善注重拾遗补缺、雪中送炭,往往在阳光难以照到、春风难以吹到的地方发挥作用,因而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是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福利制度的有效补充,也是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作安还以具体生动的事例,同与会者分享了中国宗教界在近年里围绕救灾、扶贫、帮困、助残、养老、托幼、支教、义诊和环保等领域,所开展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公益慈善活动。

    在公益关怀分会上,与会代表经过深入的交流探讨,一致认同当今宗教界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意义和已经取得的丰硕成果。他们指出,积极投身公益慈善事业是时代的召唤,是各宗教主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体现,也是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发挥积极作用的有效途径。

 

践行信仰:宗教公益慈善的本质角色

    尽管有不同的表述,但在中国各大宗教教义中,都强调“爱”这一核心观念,从而衍生出济世利人、乐施行善的主张。因此,从事公益慈善活动,既是宗教界担当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也是信仰的见证,正如公益关怀分会所指出的,“公益慈善是宗教的本质属性和要求”。

    佛教经典《法华经》强调:“大慈大悲,常无懈怠,恒求善事,利益一切。”佛教大力提倡“布施”,依据缘起性空的思想,强调人与人、人与物互为缘起,因而要自利利他。道教《太上感应篇》提到,“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道教是注重内修真功、外行善德的宗教,认为若想实现长生久视的目标,就要行善积德。伊斯兰教《古兰经》认为:“行一个小蚂蚁重的善事者,将见其善报。”敬主爱人,是伊斯兰教对穆斯林提出的基本要求,“爱人”则意味着应施恩善待他人。基督宗教《圣经》中讲,“施比受更为有福”,教导一个真正的基督信徒要勤于给予。

    一方面立足于服务社会大众,一方面立足于自身信仰,近年来,我国宗教界自身的慈善意识不断增强,公益慈善活动日益普及。2012年以来,中国各宗教以“慈爱人间·五教同行”为主题,每年举办“宗教慈善周”活动,开展宣传和培训,进行交流和研讨,并举办各种公益慈善活动,仅捐款数额就达到5.6亿元。

五点共识:宗教公益慈善的未来角色

    然而,我国宗教界参与公益慈善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要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教情的宗教公益慈善之路,仍然任重而道远。

    为了能继续寻求健康的发展路径和方向,实现宗教界与公益慈善事业的互利和双赢,除了宗教界自身不断努力,中国政府也给予了极大的鼓励和支持。2012年,国家宗教局会同相关部门出台《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肯定了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积极意义,明确了相关政策。

    在大会闭幕式上,参加完公益关怀分会的蒋坚永从政策层面谈了自己的体会。第一,应进一步发挥宗教界在社会公益慈善事业中的积极作用,并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解决宗教界在从事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方面遇到的困难,优化宗教公益慈善事业的制度环境、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第二,应进一步推进中国的宗教公益慈善现代化、规范化、专业化,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和教情的宗教公益慈善之路。第三,宗教与公益慈善的交流应相互促进。宗教界要进一步加强与台港澳和海外的交流互鉴,从中国宗教实际出发,学习借鉴他们的成功之处。第四,宗教公益慈善未来发展的前景十分广阔。中国政府强调,要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这为宗教界进一步开展公益慈善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

    此次灵山公益慈善促进大会,是一次公益慈善领域交流互鉴的良好机会。大会通过了以“爱心善行”为核心内容的“2014灵山共识”,以期将公益慈善理念由无锡向世界各地传播。作为分会之一的“公益关怀”,也达成分会共识。闭幕式上,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代读了“公益关怀分会共识”,作为“2014灵山共识”的组成部分,主要有“倡导理念先行、完善体制机制、探索特色服务、重视专业运作、加强交流合作”等5点重要共识,对宗教公益慈善事业的未来路径作了更多的规划与规范。“2014灵山共识”也强调,对关注生命意义的宗教公益关怀要提升认识、予以足够尊重和重视。

    宗教公益慈善是社会良善的相互激发,是人性深处善与爱的启迪和洗礼。在当今难得的发展机遇下,在会议所达成共识的引领下,宗教公益慈善的春天正向我们走来!

 

链接:公益关怀分会共识

    一是倡导理念先行。坚持将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作为践行信仰、体现价值的重要途径,将古老传统与时代要求结合起来,传播公益慈善文化,弘扬公益慈善精神,营造人人关心公益、乐于慈善的良好氛围,发挥宗教公益慈善在人心净化、精神提升方面的积极作用。这是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活力源泉与强大动力。

    二是完善体制机制。各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要把兴办公益慈善事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设立相关机构,并通过建立长效机制,使之常态化,实现工作制度化、活动经常化、形式多样化,充分调动信教群众的积极性,使得信教群众成为宗教公益慈善事业的重要力量。党政部门政策支持、宗教团体规划指导,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界人士具体实施,信教群众积极参与,形成上下支持、左右联动、各方配合的良好局面。这是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必然要求和基本方法。

    三是探索特色服务。坚持立足社会需求,适应社会需求,以解决社会民生问题为导向,拾遗补缺,雪中送炭,不以善小而不为。要充分发挥各宗教的特点和优势,在服务中体现爱心、宽容、忍耐和奉献精神等,开展心灵关怀和救助。在政府难以顾及、社会保障尚不到位的“真空地带”发挥补充作用,打造亮点、体现特色。这是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使命所在和根本优势。

    四是重视专业运作。建立基金会、专项基金管理机构、社会福利机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等公益慈善组织,搭建公益慈善平台,打造公益慈善品牌,规范科学运作,提高管理水平,走专业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发展道路。在法律法规政策范围内开展活动,坚持财务管理和慈善信息公开透明,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符合推动公益慈善事业平民化、大众化发展的趋势和要求。这是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发展方向和根本准则。

    五是加强交流合作。注重与其他社会组织机构加强关联互动,借鉴其他社会公益慈善组织的管理经验与服务模式,拓宽培训渠道,实现优势互补,达到资源共享,提高运作效率。注重与境内外宗教界在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人才培训等诸多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这是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重要保障和基本原则。 

上一篇:中国倡导不同文化与宗教间对话维护亚欧和平稳定发展 下一篇: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民宗局组织学习全区干部大会精神

相关阅读

最新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九门娱乐 万彩娱乐 彩天下娱乐 彩天下娱乐 九门娱乐 万彩娱乐 DJ娱乐 大数据娱乐 山水娱乐 斗牛娱乐 华众娱乐 牵手棋牌 国产自拍 新视觉影院